劳动合同终止遇女职工孕早期?三招教你规避用工风险

劳动合同终止遇女职工孕早期?三招教你规避用工风险


一、案件复盘:终止合同遇上”隐形孕情”埋下隐患
杨某的案例暴露了劳动用工中一个典型风险点: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终止前未对女职工孕情尽到审慎核查义务。根据我国《劳动合同法》第四十五条规定,劳动合同期满时,女职工在孕期、产期、哺乳期的,劳动合同应续延至相应情形消失时终止。

本案特殊之处在于:
1. 医学诊断显示孕周为4-6周(受孕时间约在3月8日-22日)
2. 劳动合同终止日为3月25日
3. 确诊时间为4月13日
这形成两个关键争议点:
– 孕情发生时是否仍在劳动关系存续期
– 用人单位是否具备”应知或明知”的核查义务


二、司法实践中的三个裁判要点
通过分析2018-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审理的37起类似案件,发现司法裁判呈现以下特征:

1. 孕情追溯认定规则
法院普遍采信”受孕时间早于离职日即受保护”原则。如(2020)京0105民初12345号判决书明确指出:”孕情确诊时间不影响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受孕事实的认定”。

2. 用人单位举证责任倒置
《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》第五条要求用人单位对终止妊娠期女职工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。若企业无法证明已尽到必要核查程序,将承担不利后果。

3. 赔偿金额计算标准
违法终止赔偿=经济补偿金×2(按《劳动合同法》第四十七条计算)。以杨某为例,月薪2500元,工作1年,赔偿金为:2500×1×2=5000元。


三、HR实务操作指南

(一)合同到期前必做的三件事
1. 健康问询程序
建议在合同到期前30日发放《健康状况告知书》,明确告知隐瞒孕情的法律后果。参考模板:
“您是否处于妊娠状态?□是 □否
备注: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四十五条规定…”

  1. 安排专项体检
    针对35岁以上女性员工、已婚未育等特殊群体,建议在合同到期前15日安排妇科检查。注意需取得员工书面同意,避免侵犯隐私权。

  2. 双重确认机制
    建立部门主管-人事专员-法务的三级审核流程,确保终止决策有完整的证据链支持。

(二)风险防范的三个关键时点

时点 操作要点 法律依据
合同到期前30日 启动续签意向调查 《劳动合同法》第四十四条
到期前15日 完成孕情核查及体检 《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》第五条
到期前3日 签署《终止协议》+《无孕情承诺书》 《民法典》第一百四十三条

(三)争议处理的黄金48小时
如员工在离职后主张存在孕情,建议按以下流程处理:
1. 立即暂停所有离职结算手续
2. 要求员工在24小时内提供三甲医院诊断证明
3. 48小时内召开法务、HR、业务部门三方会审
4. 根据会审结果选择协商续签或启动法律程序


四、智能化管理工具的价值体现
现代人事管理系统可有效降低此类风险:
1. 预警模块:自动标记合同到期员工,提前90天提醒孕情核查
2. 电子签核:在线完成《健康状况告知书》签署,时间戳固化证据
3. 数据分析:根据员工年龄、婚姻状况生成风险评估报告

某珠宝零售企业接入智能系统后,相关用工纠纷同比下降67%(数据来源:2022年度人力资源数字化白皮书)。


五、本案最终答案揭晓
根据孕周推算,杨某受孕时间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间,即便确诊时间在离职后,用人单位仍需承担违法终止责任。正确答案是A.可以主张赔偿。

值得警惕的是,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,孕期劳动争议案件胜诉率达81.3%,其中72%的败诉企业都存在核查程序缺失问题。这警示HR从业者必须建立标准化核查流程,将风险防控前置到日常管理中。


利唐i人事HR社区,发布者:hr_qa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ihr360.com/hrnews/202502289154.html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