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工伤认定中的因果关系判定难题
2023年《中国工伤保险白皮书》显示,34.7%的工伤争议源于新旧伤情关联性认定。案例中的核心矛盾恰是典型代表:腰背部骨折属于明确工伤,但后续出现的椎间盘突出、骨质增生是否属于工伤延伸范畴?
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数据显示,仅28%的并发症最终被认定为工伤关联性疾病。这要求HR必须掌握《工伤保险条例》第十七条的核心要义——用人单位盖章仅确认”事故伤害事实”,而非直接认可后续医疗诊断结果。
二、工伤认定表的法定效力解析
- 表格的法定属性
《工伤认定办法》第十八条明确规定,工伤认定表是用人单位履行”事故报告义务”的法定文书。盖公章的法律意义仅在于确认: - 劳动关系存续事实
- 事故发生时岗位状态
-
伤害发生经过的初步陈述
-
医疗诊断的申报边界
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第127号指导案例明确:用人单位无需对劳动者自行扩大的医疗诊断内容承担举证责任。案例中的椎间盘突出诊断,属于《职业病分类和目录》之外的独立病症,需另行申请关联性鉴定。
三、盖章操作的三重风控策略
-
要件分离原则
建议采用”盖章+备注”模式:
“本盖章仅确认2023年8月X日工作期间发生的腰背部骨折事故,后续医疗诊断需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关联性” -
证据链构建标准
- 保存首次门诊病历原件
- 复印手术记录中的损伤部位描述
-
收集出院医嘱中关于康复训练的书面建议
-
时效管理要点
《工伤保险条例》第十七条规定的30日申报期,仅针对原始事故伤害。对于后续新增诊断,建议在收到鉴定表3个工作日内,向社保行政部门提交《伤情关联性质疑函》。
四、关联性认定的医学判定标准
国家卫健委《工伤相关疾病认定指南》规定,并发症认定需同时满足:
1. 与原发损伤存在解剖学连续性
2. 病程发展符合医学规律
3. 排除个体退行性病变因素
以椎间盘突出为例:若CT显示突出部位与骨折部位无直接关联,且患者存在长期重体力劳动史,则可能被认定为非工伤关联性疾病。
五、争议化解的阶梯式应对方案
- 前置调解阶段
出示《疾病发展时间轴对比图》,用可视化工具说明: - 原始骨折愈合周期(通常6-8周)
-
椎间盘突出的医学形成周期(通常3个月以上)
-
专业鉴定阶段
引导劳动者进行《损伤与疾病关联度鉴定》,该鉴定需由3名以上骨科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完成,平均鉴定周期为45天。 -
法律救济阶段
若进入仲裁程序,重点准备两类证据: - 劳动者既往体检报告中的脊柱状况记录
- 康复期间自主活动能力的视频证据
利唐i人事HR社区,发布者:hr_qa_serious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ihr360.com/hrnews/202502292351.html